原津配资 大妗姐余燕玲:从农村主妇到全国喜娘大赛优秀奖得主_岭南_师父_婚俗
广东大妗姐余燕玲:从农村主妇到全国喜娘大赛优秀奖得主
执礼二十载,粤韵传情长
—— 专访广东大妗姐余燕玲
大妗姐余燕玲
广东大妗姐余燕玲:从乡土“笄手”到广东大妗姐,用三语主持守护岭南婚俗的民间礼仪践行者。
大妗姐余燕玲
红绸拂过红木床沿时,余燕玲指尖的银镯子轻轻叩响床柱,清脆的声响里,她正用粤语吟唱着 “铺床铺席,儿孙满屋” 的古老祝词。这位身着宝蓝色旗袍的岭南女子,鬓角别着一支珠花,眉眼间带着水乡女子特有的温婉,却在转身指引新人拜堂时,身姿挺拔如松 —— 这是她执礼的第三百七十八场婚礼,二十余年的时光在红帖与喜烛间流转,从乡间 “好命婆” 到专业大妗姐,余燕玲的指尖始终牵着岭南婚俗的文脉。
展开剩余79%大妗姐余燕玲
从笄手到喜娘:一场改变命运的茶话
“阿玲的手最巧,铺的龙凤被角都带着福气。” 在番禺沙湾镇的祠堂里,老街坊们至今记得二十年前那个总被请去铺床的年轻媳妇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岭南女子,余燕玲自小看着祖母为邻里主持婚嫁仪式,那些 “上头” 时用的红头绳、“落栊” 时撒的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莲子、花生、瓜子),在她记忆里晕染成温暖的底色。婚后操持家务的日子里,她因 “夫妻和睦、儿女双全” 的 “好命” 命格,渐渐成了乡人口中的 “笄手”,农闲时帮着乡亲们打理婚礼杂务。
大妗姐余燕玲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七年前的一场下午茶。挚友看着她为邻居婚礼忙前忙后,突然说:“你对这些礼节上心,不如学做大妗姐?” 这句无心之言像颗种子落进心田。在朋友牵线下,她见到了粤剧名伶出身的大妗姐陈秀冰。“师父初见我就问,' 知不知道大妗姐不是简单的司仪?' 她让我先学唱《上头谣》,唱错一个韵脚都要罚抄百遍。” 余燕玲记得拜师那天,陈秀冰递来的手抄本上,用朱笔圈满了平仄标注。
大妗姐余燕玲
三年学徒路:把仪式唱进骨子里
陈秀冰的师门规矩严苛,晨功要练绕口令,午后背唱词,傍晚学仪轨。余燕玲白天要操持家务,只能等孩子们睡熟后在灯下苦读。“最头疼的是《哭嫁歌》,既要唱出不舍,又不能真哭花了妆。” 她笑着比划当年练唱的模样,指尖在桌面轻叩节奏,“师父说,大妗姐的眼泪是 ' 金豆 ',要掉在该掉的地方。” 为了找准情绪,她反复听师父录音,甚至去公园跟着粤剧票友练身段,把悲情唱段融进修辞。
真正的考验在实操环节。第一次独立执礼时,新娘突发怯场不肯出门,余燕玲想起师父教的 “转圜术”,笑着用客家话讲起 “新嫁娘三回头” 的吉祥话,又用国语解释给伴郎团听,三语切换间化解了僵局。“师父总说,礼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 她至今保留着师父手写的《应急锦囊》,里面记着 “花轿遇雨要念水神咒”“ 新人绊脚需补跨火盆 ” 等三十六条应变法子。
执礼让岭南婚俗走得更远
2024 年深秋的全国喜娘大赛上,余燕玲演绎的 “民国岭南上头礼” 惊艳全场。她手持桃木梳唱着 “一梳梳到尾,二梳白发齐眉”,鬓边珍珠随着动作轻颤,腕间红绸划出优美的弧线。当评委问及为何选用客家调改编唱词时,她答:“岭南婚俗本就是百族融合的活化石。” 这场融合了广府、客家、潮汕元素的表演,最终为她赢得广东赛区优秀奖。
三个月后,在北京的舞台上,她反串的新郎官更成了佳话。头戴翎帽、身着马褂的余燕玲,用抑扬顿挫的粤语念出 “三书六礼” 誓词,举手投足间既有书生的儒雅,又不失岭南男儿的爽朗。“后台化妆师说,从没见过女喜娘敢挑战男角。” 她坦言那次演出前彻夜难眠,是师父一句 “礼俗里的精气神不分男女” 让她定了心。
如今的余燕玲,手机里存着上百段婚礼视频,每段都标注着 “南沙水乡婚俗”“ 佛山盲公镜仪式 ”等细节。“ 上个月有对新人要复原 ' 哭嫁 ',我带着她们学了半个月的唱腔。”她翻出与年轻人的合影,眉眼间满是欣慰,“ 不是所有传统都要守旧,就像师父教我的,把根扎在土里,才能开出新花。”
暮色渐浓时,余燕玲的手机响起,是邻村新人来确认明日 “接亲” 的流程。她耐心叮嘱着 “嫁妆里要放柏枝”,声音穿过庭院里晾晒的红绸,与远处祠堂的铜铃声交织成韵。这位从灶台走向礼台的岭南女子,正用二十年的坚守证明:最动人的喜歌,永远唱在对传统的敬畏里,唱在对生活的热爱中。
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
《中国婚礼》杂志社
联合报道
发布于:北京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