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丰金服配资 圆梦剧场:古调新声绘乡韵_晋胡_李锁儿_舞台
7月7日下午,细雨如丝,恰是一个适合听戏的好时光。晋祠镇东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,台上的弓素娥、李锁儿与郭翠英正倾情演绎晋剧经典《金水桥》选段。一声“咚”的鼓响,晋胡随之亮嗓,气氛瞬间浓烈。弓素娥稳稳站立,李锁儿气吞山河地接唱,而坐得如钟的郭翠英,开口便是一段深沉浑厚的唱腔。她们将这段历史悠久的经典,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,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情感,台下的观众们,20余位年长的乡亲,目不转睛地听着,时不时轻轻摇晃着手中的蒲扇,仿佛连窗棂都在微微颤抖。
这场演出,虽是在一个50平方米的小剧场里进行,但却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与厚重感。自2013年起,这里成了周边村庄晋剧爱好者的“梦想舞台”。每周一的聚会,风雨无阻,已有整整12年的历史。最初,几个年迈的老艺术家自发组织,只为娱乐和传承晋剧文化。他们开始时仅有十几个人,剧场里的一切道具和乐器都是拼凑而成,有时甚至用家中的八仙桌改装鼓架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多的乡亲们被吸引加入,甚至有邻村的戏迷专程赶来,团队逐渐发展壮大。现在,这个小小的“圆梦剧场”,已经有超过50位固定成员,大多数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。
展开剩余66%剧场的负责人,78岁的李锁儿,成了这群老票友的精神支柱。轻轻抚摸着自己心爱的晋胡,他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。回顾当年,他感慨地说:“为什么叫‘圆梦剧场’?谁没有年轻时的舞台梦?可当时生活压力大,没时间去追求这些。”他笑着继续说道:“现在,年纪大了,白发如雪,但终于有了机会站到这个舞台上,圆了年轻时的戏梦。”74岁的弓素娥也忍不住插话,眼中泛着光辉:“我12岁就开始唱戏了,化个妆都得垫砖头。”这位唱了大半辈子戏的老人,如今每周坚持走5公里路,只为登台亮嗓,足见她对这份艺术的热爱。
每周的戏剧时光,经典剧目如《金水桥》《打金枝》等轮番上演,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细致入微。台侧,73岁的高东生握着他的晋胡,指尖在琴弦间飞舞,发出熟悉而深情的旋律。12岁便爱上晋胡的他,年轻时便是部队中的文艺骨干,晋剧“四大件”样样精通。“我不仅能拉晋胡、打梆子,电子琴、笛子我也能弹奏。”他说这话时,神情自信满满,仿佛回到了那些年风华正茂的日子。乐队中的鼓师李永平也同样满怀感慨:“年轻时听戏是我最爱,今天能和这些老伙计们站在同一舞台上,心里特别踏实,生活充实又快乐。”
当78岁的李锁儿在舞台上高声唱起黑头,那浑厚的嗓音仿佛穿越时空;当王郭村的王二锁拉起心爱的二胡,运弓如飞,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力量;当邻村的票友冒着雨骑电动车赶到剧场,只为与大家合演一段《算粮登殿》……这一切仿佛让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。台上的他们不再是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,也不再是围绕儿孙转的长辈,而是舞台上的“角儿”,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辉。
然而,这一切的背后,离不开东院村“两委”的大力支持。自2013年剧场成立以来,村里就为他们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,作为专属的“圆梦剧场”。村党支部书记李小红说道:“起初,老人们自己找地方活动,后来村里决定腾出这间房子,专门供他们排练和演出。”不仅如此,村里还为剧团配备了空调、电扇、饮水机等设施,连话筒的电池都由村里提供,老人们用完后可以拿回去充电,下次再带来。夏有冷气,冬有暖风,喝一杯热茶,便是最朴实无华的关爱。
这座“圆梦剧场”不单单是戏剧的舞台,更承载了东院村乡风文明的传承。这里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,也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活力。台上台下的互动中,老人们互相帮助、互相支持,而年轻的村民们则默默提供后勤支持。在戏剧的铿锵节奏和婉转歌声中,尊老爱幼、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被悄然传承下去。
“耍得高兴!”李锁儿的乡音中蕴含着无尽的满足,每周一的下午三点钟,鼓声与梆子准时响起,那些在岁月中留下痕迹的脸庞,瞬间便绽放出灿烂的光彩。李小红深有感触地说:“看着老人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、实现自己的价值,我们也更加体会到传承文化的责任。”未来,村委会计划借助节庆和文明宣讲等活动,吸引更多专业的戏曲团体参与其中,让晋剧艺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深度融合,持续打造这个淳朴而温暖的“乡风名片”,将东院村建设成村民们心中理想中的“幸福家园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